
发布日期:2025-05-23 13:36 点击次数:169
水果可以先尝后买,科技成果转化也可以先用后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在菏泽一批中小微企业如今正零门槛的用上了省属高校的科研成果。
“ 哎呀你好,又见面了。”
从去年10月开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教授孙彬,平均一个月就从济南来菏泽一趟,这家生产洁净装置企业用上了孙彬的专利技术,让负责人喜出望外。
荷净集团副总经理仝希:“现在成本大概能降低40%到50%左右吧,一年大概能节省在2000万左右吧。”
荷净集团生产的设施要达到防静电抗菌等性能,需要在表面喷上涂层孙彬研发的二维复合材料,正好可以实现低成本替代。之前企业为了技术升级,曾经花了一笔钱购买过其他专利,结果却打了水漂。
仝希:“买专利是不管你怎么使用,效果别人也不会给你指导,当时买完以后,根据我们实际生产有太多的差异性,这就没研发出新的产品,所以说算是砸在手里边了。”
专利一次性买断就像开盲盒,得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但这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一方面他们的研发需求嗷嗷待哺,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又有不少专利束之高阁,成果和市场很难精准匹配。
展开剩余68%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孟武:“粗略的说就是去年转换率能够达到50%左右,一半,这个转化率在山东省高校也算高的,但是我们这个库存比较多,一共5000多件,如果超过10年了,他一年专利费五六千块钱,你自己砸在自己手里,多大的浪费啊。”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尝试着将专利转化收益的70%都分配给科研人员,但“不会转”“不敢转”等原因还是让这最后一公里举步维艰。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部副教授孙彬:“肯定愁,因为放在我手里头就相当于一个书架,通俗来说就是放那就是一个书架,就一本书,我不看就永远是放在那,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因为我们高校老师来说,一个是做教学科研,我们不可能投入那么大精力跑市场啊,这是我认为最大的瓶颈。”
转机出现在去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开始定点帮扶定陶,面对丰富的省属高校资源,17名区四大班子成员带头与23家省属高校主动沟通,拥有丰富科创领域经验的省派第一书记魏凯到定陶挂职,他找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定陶区委副书记(挂职)、山东省科创集团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董事魏凯:“我们就提出这个事来,建议高校考虑不要把那些专利以论文的方式存在,我们给你做一个推广,能不能按照这种先用后付的方式去做,在企业进行一个试用,试用好的话,企业就会投资进行开发。”
然而这些发明专利属于国有资产,先用后付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定陶建立起17个智慧乡村工作站,作为承接平台,有的放矢的和高校对接。
定陶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成凯:“每个工作站都是立足于我区一个特色产业依托一家龙头企业或者是农民合作社,高校也有顾虑,企业也有顾虑,但是政府通过牵线搭桥,为他们背书,然后解决双方的顾虑。”
学校提出,可以把原先科研人员70%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再提高,相当于先用后付的回补。去年10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和定陶区正式签约,学校瞄准当地产业需求,推出先用后付发明专利菜单
首批就有127个,企业可以免费试用一年再付费。荷净立刻从中筛选,与孙彬建立了联系,孙彬也实现了入职学校仅6年,专利成果就落地转化,他还被聘为企业的科技副总,可随时跟踪专利运用情况。
孙彬:“也促使我们科研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做二次三次开发,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对我们,包括企业,我觉得都是一个互利双赢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吧,起码迈出这向实际应用的一步了,由书架到货架的一个转变。”
仝希:“也算是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吧,通过组织部沟通,然后又签了5个专利。”
去年11月,山东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参与其中,科技成果先用后付的模式在全省铺开。(记者:邱冰)
发布于:山东省